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美丽绣娘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2-2 16:30:40  点击:2496

 央广网苏州1月27日消息(记者公秀华 景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刺绣是中国古老的行业之一,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闻名遐迩,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在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州镇湖,曾经是“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如今,机器代替了手工,从事刺绣的绣娘越来越少了。还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价值?还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愿意传承刺绣的文化血脉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职业季,第三篇《美丽绣娘》。

  苏州市镇湖镇,姚建萍的工作室,银针轻舞,丝线摇曳。凝神静听,可以听到针牵着丝线穿过丝绸的声音。

  助理小声说,她们在绣的时候是不会聊天说话的,防止说话的唾沫溅到上面,因为对丝线是有腐蚀的。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行业,《尚书》上说,远在4000多年前,有了“衣画而裳绣”的服饰规矩。绣纹饰于服装,传承了几千年,的苏绣位居“四大名绣“之首,姚建萍是一位公认的苏绣代表性传人。她说,她是伴着妈妈的绣花绷长大的。

  “开始妈妈让你学穿针,慢慢学着把丝线一劈为二,再一分八,逐渐逐渐怎么分得更细。光是训练分丝,起码需要十三个月。我不喜欢说话,觉得这个活特别好,特别干净,特别自由。”姚建萍说。

  

  刺绣作品中的“绣娘”

  7岁拿起绣花针,40年时光从指间缓缓流过,姚建萍仍然记得妈妈次教她的情景。

  刺绣是苏州的骄傲,这里的女孩儿过去都要学刺绣,谈婚论嫁的时候,婆家会向媒人要绣品,透过绣品看女孩儿的灵气、心性。

  姚建萍说,刺绣,她们这边叫“做生活(吴语)”,“妈妈,要不要去做生活啦”?她的理解:它是一份工作,一种职业,但已经完全融入到生活中去,跟生活划等号的。

  从事刺绣的,有一个美丽的称呼:“绣娘”,现在,“做生活”的说法还有,但“做生活”的绣娘却越来越少了。

  姚建萍表示,镇湖号称八千绣娘,实际上两千不到,接下来很快会消失的。她们这个年龄还是承上启下。如果再过10年,她们也老了,断层断掉了。

  中国美术馆,姚建萍的刺绣作品正在展出,那些世界名画精细到了,难以想像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姚建萍刺绣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姚建萍刺绣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这个是临摹拉菲尔的《雨中圣母》,2012年在巴西秋季艺术沙龙,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有一个西班牙艺术家叫桑德瑞拉,当场给姚老师跪下了,然后拿着她的手亲吻,说这是天使之手。 ” 

  丝线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针脚的长短、疏密,刺绣独特的表现手法赋予绣品生命。从普通绣娘到公认大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姚建萍说,光是找老师,她找了三年。

  她说,确实难,涉及到了色彩学、结构学、以及工艺的每一道流程。还有拜师也很难,拜了很多老师,但是几次吃了几个闭门羹。这个时候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了这位老师。在老师的身边几乎每天学习工作差不多十五个小时左右,每分钟都是计划好的。

  刺绣是一份美丽而寂寞的职业,习得皮毛要三年,一副绣品,几个月、几年才能绣完。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耐心潜心修炼呢?

  姚建萍表示,现在真的是天翻地覆。那个时候,她愿意掏所有的积蓄拜一个师傅;现在是我敞开大门,给你两万块钱,还不愿意学。这个行业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现在很多人做个一年半熬不住了。

  昆曲和苏绣、评弹,同是苏州名片。苏州昆剧院,白先勇改编的昆曲《牡丹亭》,让现场又一次爆满。雅韵含情、水袖轻挥,昆曲之“美”,还表现在绮丽古雅的戏服,而这戏服都是苏州绣娘亲手缝制的。绣娘们慢慢老去,手工越来越少了,代替手工的是轰鸣的机器。中国刺绣技法创造发明专利人邹英姿回忆过去的光景,不免伤心。

  邹英姿说,那时是一个氛围,村上所有家的女儿们、妈妈们,甚至奶奶们,冬天在太阳下,夏天找荫凉的地方,一起刺绣,这是一种生活场景,现在不多了。她说,小时候生活的村子正在消失中,现在正在拆迁,蛮伤心的一件事情。感觉“根”没有了。

  “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这情形早已不见。自古便是刺绣之乡的苏州镇湖小镇,绣品店虽然有300多家,但都门可罗雀。一位老板说,“现在刺绣不叫工艺品,叫工业品了”。

姚建萍工作室绣娘

  有了机器刺绣,繁琐的传统工艺一下子变得简单了,但是在姚建萍眼里,它离刺绣的真谛也远了。

  姚建萍说,刺绣表现在技巧的丰富性以及材质的优越性,一个丝线可以劈成三十几、六十几,厚实的地方,可以一根甚至三根线,发挥空间大。还有,丝光效果,丝线的材质、针法的入脚点、方向感反射出来的那种艺术效果,非常精湛。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像这首歌词的意境,绣娘们安安静静,用一生的耐心创造着美。每一针落下去,都连着专注的眼神;每一针捻起来,都带着手指的温度。这是手工的价值,它延续着祖先的追求,也传承着一种文化体认。或许在匆匆岁月中的某一刻,我们也会愿意慢下来,去品味时光留给我们的记忆。

来源:央广网

上一页:绣花产品为何经久不衰?
下一页:解密:那些的“绣娘”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