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苏绣的故事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10-10 17:19:15  点击:2556

为打造“水韵江苏”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挖掘、开发江苏丰富多彩的非遗旅游特色产品,今年4月份18位全国作家汇聚江苏,拉开了以“江苏美物”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作家看江苏采风活动”活动。知名作家们走进江苏各市,考察南京的云锦、金箔制作工艺,无锡的惠山泥人与紫砂工艺,苏州的刺绣、核雕、苏扇以及桃花坞木版年画,扬州的玉雕、漆器和剪纸,连云港的水晶、贝雕和黑陶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商品,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进一步挖掘江苏旅游特色商品的丰富文化内涵。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芬表示,作家江苏采风活动已举办三届,每年的采风主题各有精彩,是希望作家们能深入了解江苏各地悠久的历史、古老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情,以自己的心智与才华写的美文华章,多角度展示江苏的旅游文化、推介江苏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让更多海内外朋友从中认识江苏、了解江苏、走进江苏。我们也一起在作家的美文中,了解“江苏美物”背后的精彩。

三十多年前的相遇

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或者中期,我们几个写作的朋友,相约坐小船到乡下去看看。我们去到了苏绣的故乡。

小船一靠岸,我们看到沿河的人家家家盖的新楼房,而且家家敞开着大门,我近走进一家,看到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少妇正坐在门前,她的面前是一副绣绷,她正飞针走线绣着,我上前一看,绣的是一幅花鸟,那丝线真是细到无以复加。我由衷地赞叹了一声。

不料,年轻的绣娘笑了起来,她对我说,这根丝线算是很粗的了,是把一根正常的丝线分成了十二根,我们做的活,细的需要把一根正常的丝线劈成四十八根,那才真是很细很细的呢。我简直、简直觉得像在听一个传奇。但其实它并不传奇,这是绣娘们平常的日子,它是苏绣中平常和基本的功夫。

在苏绣中,如果需要绣出生动活泼的小动物,比如绣双面小猫之类,那丝线必须是非常非常细,光一只猫眼珠要用二十多种色线来绣。

我再一次张口结舌。虽然嘴上不知如何对答,心里肯定是暗自佩服。

坐上回家的小船,不由想起了苏州的刺绣研究所,我曾经陪一些客人多次去过那里,和乡间农家绣女的环境相比,当然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苏州刺绣研究所坐落在世界遗产园林环秀山庄内,在这里,苏绣艺术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成为苏州文化古城的一张出色的城市名片。

这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上档次的研究所,几十年来,他们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总结汇集了四十多种针法,发展了独具匠心的双面绣和运针自如的乱针绣,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三异绣、环形绣等新品。研究所的陈列室,真是让人饱享眼福,《春回大地》,是由当代十二位名画家作画,赵朴初题词,在研究所工艺美术家顾文霞亲自率领下,许多刺绣能手通力合作完成的;双面绣《月季群猫》、乱针绣《小白狗》、双面三异绣《松鼠葡萄》等等每一幅都让人惊叹着迷,每一幅都有着以假乱真的效果。

其实,那时候我们去刺绣研究所,更想看的还是那些巧夺天工的能工艺师,很可惜,有些老艺人已相继去世,像金静芬、杨守玉、沈金水等大师都是为苏绣艺术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的,我们见到了健在的周巽先、朱风等老人,她们都以自己七八十岁的高龄继续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苏绣艺术,培养和提携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

无论是在自家门前搭绣绷的农家绣女,还是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大师,他们组成了苏绣的整体,他们以自己一生的努力描绘苏绣的巧夺天工的精彩画卷。

这是苏绣,上得高雅殿堂,入得寻常百姓家。

后来认识了姚建萍

自从我认识姚建萍以后,发现她身上、她头顶上,她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耀眼的光环围绕着她,笼罩着她。那是当然。她获得了全国的山花奖,她当选为全国十大艺术英才,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等等等等。只是我,更愿意穿过光环走近姚建萍。

我的目光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来到了三十多年前苏州郊区的一个农家,八岁的农村女孩姚建萍,从母亲手里接过了那根细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绣针,开始了她的苏绣人生。姚建萍自己也没有想到,一根小小的针,几缕细细的线,竟然能够为她开辟出如今一个大的世界和高的境界。

大家看见的姚建萍,是功成名的一个典范。但是在我的内心,我却始终觉得,姚建萍值得庆幸的是,她的职业是她自己的,我想,除此之外,没有更有力的理由能够让她一再地克服重重困难,去攀登新的高峰。

在今年召开的苏州创博会上,姚建萍和她团队展示的《丝绸之路——西出长安》,通过3776种彩线的精心叠加,描绘了汉武帝送张骞出长安的盛景,这幅作品,是姚建萍和30多位绣娘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的;同样,多年前创作的《奥运中华圆梦》,是姚建萍专为北京奥运会绣作,作品长2.9米,高1.12米,历时3年多,这幅作品付出了许多绣娘艰辛的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它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永远收藏。

姚建萍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绣娘了,自建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刺绣艺术馆后,姚建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的团队越来越壮大,她的名声越来越响,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绣娘,成了那么多的苏绣作品,在创作出苏绣精品的同时,苏绣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无尽的艺术养料又滋养了她。

其实,姚建萍只是苏州绣娘中的一个代表,在的苏绣队伍中,有无数的姚建萍在共同努力着,梁雪芳、姚惠芬、薛金娣等等等等,无一不是成斐然、无一不是视苏绣艺术为生命的的非遗传人,正是由于苏州绣娘绣匠们继承了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持续不断的“架绣绷”,“巧习针”,打造出了苏绣的一片新天地。            范小青

来源:扬子晚报


上一页:吴门画派与苏州刺绣
下一页:苏绣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