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人物风采 > 艺术家风采
 
张正芳:获“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奖”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5-25 9:22:44  点击:2439

张正芳在拜师宴会上向梅兰芳先生敬酒,梅先生除祝贺她“终于实现童年愿望”外并感慨地说:“正芳向我敬酒,使我想起我的好学生顾正秋,可惜她远在台湾,如在大陆,你们这一对当年上海戏校姐妹花又能合作演出很多好戏,肯定能为祖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更大作用。 

不久前,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位女教授,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正芳获得了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授予的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奖。 

据了解,“终身成奖”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奖项,不是阶段性的成功,而是对京剧艺术家一生成做出的充分肯定。张正芳是荀慧生先生的嫡传弟子、文武全才的表演艺术家,从艺73年演出8000多场;她是京剧艺术忠实的继承者和勇敢的创新者,移植、改编、创作新戏一百多出;她是京剧教育家、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位女教授,总结出科学的京剧教学方法,移植编创的《挂画》成为艺校培训花旦的必修课。 

张正芳原本不叫“正芳”,也不姓“张”。出身书香门第的她,更不可能在解放前的环境里,走上戏曲艺术道路。然而,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月里,命运安排她走进了上海戏校,也走进了无数戏迷的心里。 

她原名宋梅珍,1929年生于上海。父亲从商,祖父是前清秀才,后来曾是上海《申报》编辑。七七事变,日寇侵华,父亲失业上小学二年级的宋梅珍沦为难童,当了童工。1939年冬,她见到上海戏校招生简章,免收学费,还可以学戏学文化,于是去报考。父亲得悉,坚决反对宋氏儿女“吃开口饭”。她为了不给宋家“丢脸”,自作主张改为姓张。 

1939年12月,上海戏剧学校――上海戏校成立,她以第二名(名为顾正秋)的成绩被录取,工刀马花旦,师承关鸿宾、陈桐云(曾是荀慧生之师)、赵桐珊(艺名“芙蓉草”)、朱传茗、张传芳(昆曲名旦)、周咏棠(梆子名伶艺名“四盏灯”)、宋德珠(四小名旦之一)、赵德勋、赵绮霞等。在戏校学习期间,张正芳狠下苦功磨练戏艺,被校方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由诸名师亲授,为她的艺术高楼打下坚实基础。经过9个月的严格培训,1940年8月上海戏校举办公演。公演前,上海戏校为学生统一以“正”字辈排名,从此11岁的她获得了“张正芳”这个艺名。 

公演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今大众剧场)隆重举行,张正芳与“正”字辈同学顾正秋、关正明、周正荣、薛正康、王正堃、刘正忠、周正礼、孙正阳、朱正琴、周正雯、王正屏等同台合作,首场演出其中她和顾正秋等在《八五花洞》中饰演真潘金莲,技艺精湛,一炮打红,盛况空前,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上海戏校在观众心目中地位。此后,她边学边演。1945年毕业,未出校门即公演1300余场,极受欢迎。当时她与顾正秋齐名,被誉为“一时瑜亮,无可媲美”的上海戏校姐妹花。(顾正秋,1948年应台湾永乐舞台邀请赴台演出,后因两岸隔断,留在永乐,连续演出达5年之久,每场演出总是爆满,获得各界好评,被誉为“台湾梅兰芳”,现已被尊为台湾京剧界旦行的鼻祖。) 

1946年,张正芳应谭富英之邀,在上海皇后戏院,和顾正秋、姜妙香、杨盛春等合作演出《双姣奇缘》、《战宛城》、《武松与潘金莲》、《翠屏山》、《蝴蝶梦》等戏,在演出中因得到师辈的提携、指点,从而终身受益。 

1952年,在上海与戏校“正”字辈同学关正明、陈正岩、程正泰、王正堃、黄正勤、孙正阳、周正雯、朱正琴等共同组建“红旗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演出。 

1953年正式组建“张正芳京剧团”,与师辈陈喜兴、储金鹏、姚世茹、罗世鸣等合作,在东北三省、山东等地巡回演出。由于台上技艺精湛、加之戏码过硬,头天打炮戏全部《杨排风》,第二天全部《玉堂春》,第三天《红娘》、《擂鼓战金山》,所到之处都极受观众欢迎。 

1954年,张正芳参加辽东省京剧团(后于1965年改为丹东市京剧团),担任挑梁主演后又兼业务团长。在丹东工作25年间,张正芳前后演出多达6000余场,前12年中几乎每天登台献艺。每当辽宁省汇演,她都以剧目参赛,如1957年以《乱点鸳鸯谱》,1958年老剧目展览以《蝴蝶梦大劈棺》,1959年,又以整理改编后的《杨排风》参赛,均获得表演奖。1956,在我国评级定职时,张正芳和正字辈同学关正明、陈正岩、王正堃被评为文艺三级,代表了上海戏校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 

在此期间,她除了演出在上海戏校所学的传统戏外,还将该团新编的《天国春秋》、《鱼腹山》、《拜月记》、《杨娥刺奸》、《桃花扇》、《血手印》、《陈妙常》、《独占花魁》、《陈三五娘》等二十余出历史剧,《白毛女》、《向秀丽》、《党的女儿》、《千万不要忘记》、《向阳花开》、《江姐》、《杜泉山》、《黛诺》、《山乡风云》等四十余出现代戏,《宝莲神灯》、《春香传》、《文成公主》、《墙头马上》、《女驸马》、《伊帕尔汗》、《刘三姐》、《百花赠剑》、《双玉蝉》、《红楼梦》、《叶含嫣》、《谭记儿》等六十余出移植改编剧,一一搬上舞台。 

1960年,张正芳荣获全国文教系统工作者称号,同年参加全国群英会。1961年,由辽宁省选拔进京,张正芳正式拜荀慧生为师。当年那个隆重的拜师仪式上,文化部长齐燕铭,以及马彦祥、马少波、史若虚、老舍、梅兰芳、于连泉(艺名筱翠花)、张君秋、赵燕侠等名家尽数出席并合影留念。张正芳至今还收藏着拜师时那张珍贵的照片。 

自入荀门,张正芳得荀师亲授《卓文君》、《杜十娘》,又为20余出荀派剧目——《红娘》、《霍小玉》、《红楼二尤》、《诓妻嫁妹》、《金玉奴》等加工整理。她终身铭记荀师的谆谆教导:表演应“一切从人物出发”,以会、好、精、绝为标准,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张正芳以表演细腻、声腔委婉、文武兼备、善于刻画人物著称,代表作有《红娘》、《杨排风》、《百花赠剑》、《叶含嫣》(《挂画》)、《霍小玉》等。其中源于梆子戏的《叶含嫣》,是她1942年在上海戏校由四盏灯亲授的山西梆子《梵王宫》,她主演叶含嫣,公演之后,深受观众喜爱,后于1961年,将之移植成为京剧《叶含嫣》。并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去芜存菁,已近精品,成为她的代表作。在此基础上,又于1982年浓缩精炼为短小精悍仅40分钟的花旦戏《挂画》。该戏包容了花旦表演的基本功,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技巧集中、全面,特色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出专门培训花旦四功五法规范化的基础戏。现已成为各艺校花旦专业的必修课。此后,使全国各地的青年演员受益匪浅,凡以该剧参赛获奖者不计其数。《挂画》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受到观众及戏剧演员的喜爱,观众爱看,演员爱学、爱演,使其成为一出久演不衰的好戏。这与张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张老师打造的这出《挂画》在某种意义上可称得上是她一生的心血之作。 

1972年后,张正芳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1979年4月,辽宁省举办“张正芳传艺学习班”,召集全省各团青年主演向张学艺。在学习班上,她主教《红娘》《杨排风》等剧目,培养了李静文、李萍、李玉棠、智秀玲、童敏等一批后来蜚声艺坛的演员。 

1979年6月,张正芳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并于1988年1月,成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位女教授。 

在中国戏曲学院期间,她先后传艺于耿巧云、张嬿嬿、叶芳、吕慧敏、马帅、潘洁华、李静、刘华、罗娟等一批获大奖的演员,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老戏老教”的模式,科学地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一个出发点”(一切从人物出发)“二个分析”(分析剧本、分析人物)“三化”(程式技巧合理化、舞蹈身段节奏化、全剧表演性格化)。这套教学法,使学生们理解了塑造人物要求的“神”“形”“美”必须与内心刻画统一,才能达到艺术升华。此举更是将戏曲教育推向了艺术的深层次。 

教学之余,她还笔耕不辍,将教学心得、从艺感悟等一一记录纸上。如《京剧大有可为——学得多、演得多,才能提高》《荀派艺术代代相传》《荀派艺术的“两条线”“三个对象”》、《花旦表演的艺术价值》、《京剧〈挂画〉的形成与流传》、《恩师难忘薪火相传》等,专著有《回忆上海戏剧学校》等。 

张正芳还当选过两届辽宁省人大代表,担任过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荣誉委员等职务,为京剧的普及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她的事迹被收入到《中华劳模大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国京剧大百科全书》、《世界人才大典》。 

1988年退休后,张正芳常应邀赴全国各地传艺、讲学;除为本学院研究生授课以外,还担任“教授工程”为青年教师授课。近几年,她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全心倾注、义务培养票友。她有教无类,票友弟子中不乏者。这位桃李满天下的梨园传道人正是以“我是替祖师爷传道”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为京剧事业无私奉献。 

如今,83岁高龄的张正芳,依然神采奕奕、和蔼可亲。她以耄耋之龄再入课堂,为心爱的学生加工、提高《挂画》的教学水平,让她的学生们以“好”的标准往下传承。

 

上一页:艺术新星——“小龙女”李雅鑫
下一页:顾国英
    
人物风采
[文化访谈] > 【中国艺术人物访谈】… > 对话戴斌:四川靠什么… > 王子虚 —— 一个非原…
[文化人物]
刘亚安笔下…
李赞集:无…
马一鹰:“…
[艺术家风采]
澄净内心的…
吴佳君:书…
歙砚风骨 其…

艺术机构
爱乐乐团
上海书画院…
金色塔画廊…
华韵琴行
吴门艺苑
江苏省女子…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