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刺绣文化
 
洛阳丝绫堆绣:巧手“贴”出生活美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8-10 13:59:39  点击:5809


核心提示

丝绫堆绣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洛阳宫廷补绣,因为其材料以布料居多,在民间俗称“布贴画”。它是洛阳民间巧女、刺绣能手在长期的实践中,融合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国画等的特点,地取材,以布代笔,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装饰技艺。

上行下效宫廷技艺入民间

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荆楚之地诞生了一种把边角布料拼贴成装饰品的技艺,这是丝绫堆绣的雏形。隋朝统一中国后,随着各种资源向都城集中,这种技艺也传入了北方。到了唐朝,它充分发展并正式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而且细化为两类:贴绢(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和堆绫(把丝绫和其他丝织物剪贴重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这一时期的洛阳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丝织业进入繁盛时期,为丝绫堆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洛阳宫廷中有一大批丝绫堆绣艺人,专门服务于王公贵族。温庭筠的词“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说到了该技艺。此时的丝绫堆绣用料十分讲究,大多采用软缎织锦,构图繁缛,配色华丽,深受王公贵族喜爱。上行下效,这门盛于宫廷的技艺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朝丝织物中有用贴绢做成的佛幡。

借助巧手边角旧料获新生

随着时间流逝,如今的洛阳丝绫堆绣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制作方法主要有布缝、画毛缝、贴棉、开纱、抽丝、匀针等,用料也有很大改变,多为边角旧料。

2011年,丝绫堆绣入选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年近80岁的王耐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看王耐萱制作丝绫堆绣是一种享受。她在一堆边角旧料中随手一选,再借助剪刀、镊子、绣针、糨糊等剪裁、缝合、拼接,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便在我们眼前呈现。

瞧,这边几匹“骏马”驰骋在辽阔的中原大地,那边“牡丹”竞相绽放,“牡丹仙子”也飘然而来,陶醉在美景中。这些,都是王耐萱的丝绫堆绣所展示出来的。

《八仙过海》、《龙凤斗》、《洛神》、《荷趣》……她的作品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自然风景、人文风貌尽收其中。

一般来说,在丝绫堆绣的制作过程中,布缝和补花这两道工序为繁缛:布缝,是大面积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补花,是用小面积花饰纹样点缀。创作者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质地、纹理等特质,通过剪、撕、粘等多种艺术处理方式,加以合理配色,制作出极具层次感和浮雕感的画作。画作所呈现的人物、动物、景物甚至小到一粒沙一块石、一丝风一滴雨,无不逼真而独具情趣。制作完成的作品兼具画面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美好、布局构图灵巧、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给人以独特感受。这可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王耐萱的精湛技艺赢得了诸多赞誉。1995年,她在我市举办个人布贴画展,作品被观众称为“洛阳一绝”;1996年,她应邀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数年来,她的作品多次在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先后被评为工艺美术师、特级书画师。

« [1] [2] »

上一页:织绣 一寸缂丝一寸金
下一页:三位绣娘为锡绣“锦上添花”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