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人物风采 > 文化访谈
 
杨长征:两百年后我还在书架上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19 16:14:02  点击:2078

 

       黄建东(下简称黄):我们很早听说杨老师是“珠海文史校”,后来文化圈又有人说杨老师是“岭南文史校”,近我们在珠海作协采风活动上竟听到老作家吕程先生说杨老师简直是“全国文史校”。我们专程来采访您,以求证文化界的传闻……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

  杨长征(下简称杨):感谢你们的到来。对于“珠海文史校”这个称号,我觉得当之无愧。为什么呢?珠海这几年拿得出手的文史类的图书大部分都经过我校对、润色、修改后定版的。

  比如2010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珠海历代书画集》,它收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时期香山地区历代书画名家的传世作品。在进行系统的编辑当中,我参与了编辑工作。本来我的工作是校对,在校对的过程中发现对这些书画名家的介绍很多不到位,或者自我感觉不满意的,涉及的书画名家或历史名人有十多个,于是我查阅资料重新撰写。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都比较满意,我也觉得这是一本非同小可的书。它对香山地区古代美术书法的历史进行了非常全面、系统的梳理,还原了书画名家或历史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项梳理的工作中,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本书叫《珠海简史》。这本书,是当时宣传部组织力量编撰的一本书,请了很多外地的专家,但是书稿出来后,有关领导还是不放心,请我来看看。我看了以后提了不少意见,他们把我从“校对”升格为“特约编辑”。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对于广大市民、历史爱好者了解珠海历史还是比较权威的。

  还有一本书叫《1980-2010珠海经济特区三十年文学作品选》。当年是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这是献礼文化工程。启动的时间是3月3日,的时间是9月10日,这本书的规模是144万字,共四卷,分别是,《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上)和《小说卷》(下)。到了校对《小说卷》(下)(16开,357页,约45万字)的时候,距离开机印刷不到48小时了,我唯有一秒钟都不停顿,用了33个小时将四卷本的校对收尾工作彻底完成,创造了自己校对史上的一项新记录,即33小时45万字。当然其他三卷也是我一个人独力完成,这是他们称我为“珠海文史校”的起因,我也觉得他们说的有理吧。坐这把交椅,首先要有数量,第二要有质量,关键还要有份量。经我手校对出版或印刷的图书、杂志、图录、报纸超过400种(册)。从质量上来看《珠海简史》、《珠海历代书画集》等文献资料,无论是在把文字关还是语法关,我都把握得很好的。甚至珠海市领导招商系列资料我都有参与撰写或编辑,不是抓两个错别字那么简单,已经能够起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也算自己为珠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尽了绵薄之力。至于“岭南文史校”和“全国文史校”这两顶高帽,主要是圈内朋友对我的校对水平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发出的赞叹之言,聊博一笑吧。

  黄: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情况吗?

  杨:初中高中都在市一中读书。那时偏科,加上上大学几率只有百分之四五,读大学没门。所以,19岁出来工作啦。在图书馆待了一年,然后在博物馆一直待到现在。当时我是工勤编制工作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扫地煮饭的命运,现在是珠海市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香洲区政协委员、珠海市作协理事等。

  黄:工作中难忘的事是什么?

  杨:难忘的是当时的工作内容:充煤气,煮午饭,守门口,看展厅,值夜班。在博物馆呆久了,找了些书看,在91年的时候考上了广州的一所成人大学,脱产两年,回来之后转岗,到博物馆保管部和拓展部做一些具体的业务,读完书以后自己多少有点进步,便自学了古典文学,96年开始做校对工作,当时校对的本书是长篇小说《断肠草》,有20多万字,校对以后,作者还是比较满意的,后来我自己检查了一下,还有60多处大小的瑕疵,错误率在校对行规的万分之三以内,勉强算是及格,次出手基本到达要求。后来慢慢起步,我觉得读完书回来,应该做点事,让人生能留点痕迹,写作和校对能留点痕迹,像老煮饭和老扫地这样的工作,留不下一点痕迹。

  黄:听说您既是作家又是诗人?您出版过自己的小说和诗集吗?

  杨:业余玩一下,写出了一点名堂,譬如代表作六千字历史小说《文天祥》,《文天祥》自己还在珠海电台广播,珠海电台帮我做了录播,前后播了一个多月,每天三分钟。《文天祥》一共分八个部分:篇是《去看宋朝》,第二篇是《宋高宗·汉高祖》,第三篇是《一腔热血的状元文天祥》,第四篇是《惶恐滩头说惶恐》,第五篇是《历史使人沉重》,第六篇是《零丁洋里叹零丁》,第七篇是《臣心一片磁针石》,第八篇是《南宋悲歌的启示》。另外的代表作是散文《容闳》,篇是《容闳和容闳精神》,第二篇是《再说容闳》,第三篇是《容闳的求学阶段》,第四篇是《容闳一生四乐章》。这些文章百度网都能找到。

  黄:您现在是哪一级的作协会员?

  杨:珠海市作家协会。

  黄: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给别人做文史校对的?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您是否统计过,经过您校对并且已经出版的图书有几部?

  杨:当时是无偿帮人校对的,帮朋友做,头三年基本上是无偿的,96、97和98年,这三年也是学习阶段,通过那三年的学习和阶段性的实践,在圈里有点名气了,转折点是在1999年香洲区政协请我编《珠海香洲人文胜景》,这本书文字不多,图为主,错误率是万分之零,对于我来说,创下万分之零的记录。成名是在2000年,珠海特区成立20周年,编了一本书《创世纪的报告》,32开,接近800页,60多万字,那次也是完成得比较好,有60来处错误,错误率在万分之一左右。经我手校对出版或印刷的图书、杂志、图录、报纸超过400种(册)。

  黄:现在帮人校对的收费?

  杨:成本费还是要收的,孔子收学生时还接受学生带来的腊肉呢。

  黄:校对书籍的分类?

  杨:主要是文史类、文学类,校自己熟悉的。

  黄:到目前为止,您帮过多少个作家做过校对工作?

  杨:比如《2011南方诗歌年鉴》有50多个,《南方文鉴》有123个,上面提到的四卷本有200多个,还有一大堆报纸、杂志应该超过五六百个。

  黄:校对过多文字的书是哪一本?

  杨:应该是《香洲区志》,至少150万字,现在已完成两校,到时还要再看一遍。

  黄:现在一个月校对的文字数量有多少?校对的速度?

  杨:现在年纪已过了45岁,收几个弟子一起帮忙,同步推进,交叉进行,平均一个月下来三四本不在话下。

  黄:通常校对工作需要做几遍?

  杨:校对工作至少要两校,当然紧急情况下会到现场去读校。

  黄:您既有固定的工作,又兼作校对,终目的是什么?

  杨:人生在世,我个人感觉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基本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校对及相关文学活动上,我自己人生辉煌的时期是38-43岁,现在我已经45岁了,感觉这两年在走下坡路,体力精力都跟不上了,所以这两年开始培养弟子,通常弟子来二校,我来一校。现在兼了珠海吉大侨联主席、珠海香洲区侨联秘书长等职,也做一些慈善,自己带头也动员大家一起做。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努力对对珠海的文化事业发展有一点帮助,我终的目的是两百年后我还活着,至少我编校的书还有几本站在书架上。

  黄:听说校对文史工作不仅是捉错别字,还有把政治关、艺术关,在您校对过的出版物中,有没有闹过笑话?

  杨:笑话肯定有,主要是看有没有太离谱的错误,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瑕疵,我目前的纪录是《云儿飘飘》,20万字里头只有万分之零点二五的错谬。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笑话是有位作家把苏东坡的诗当做冰心的诗,当时我没有看出来,这是比较大的失误。

  黄:文史校对工作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您认同这种观点吗?生活中的您和工作中的您是否也养成这样的习惯?

  杨:赞同,我想文史校对工作对我的影响是,像做校对工作一样,做完一件事再做另外一件事,踏踏实实去做。

  黄:在校对工作当中,您觉得困难的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杨:困难的时候是几本书撞在一起,同时要求很短时间要交差。工作内容中,现在来说,我也是有选择,重点突出文学和历史,校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内容。那些跨行业的图书,我更侧重版式方面提一些规范性的建议,如果是非常专业的内容,我会尽量尊重作者的意思,但是我会给他提很多出版上规范的意见,例如注解号怎么做,行距、字距、页码等等,更多的是技术上的指导。

  黄:您在文史校对工作中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杨:文学的校对原则是要充分尊重作者,保持原生态,非改不可的字才改,非加不可的字才加,非减不可的字才减。真的不通的句子给动一动手术,尽可能原汁原味。现在比较有经验了,要看对象,比如像小学生写的作文,经常“感慨万千”,我要给他保留,反映他成长的足迹,没事的,我给他保留,有时候用错词这篇文章反而更精彩,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修改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但是政府的公文论文和报告的数据要求严谨,这些我更加打起精神,把它做好。

  黄:现在的愿景是什么?

  杨:我知道自己人生的高峰期已经过了,的愿景有两个,一是多培养几个接班人,共同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另外是把重心放在教育上,把教育抓一抓,近到容闳书院去讲课,也到前山小学去讲诗词,很多学校都请我去讲诗词,讲历史。我想不用多久,珠海的教育史上会多一个名师。

  黄:您对于目前正在从事文史校对工作的人们,有什么提议?

  杨:我培养了五个弟子,四个失败了,只有一个成功了。失败的四个当中,两个本科生,一个大专生,还有一个是爱好文学的打工仔,成功的那一位,叫蔡欢欢,只是一个是打工妹。所以学历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我也是刚刚读完成人大专,开始做这项工作。关键是沉得下心去做,我们对3000个汉字基本上都是认识的吧,现在可以借助工具书,而且网络这么发达,只要静下心来,把看书作为带研究性这么一个方向的活动去完成,当你校对完几本书之后,你的功力大增了,自信心也自然上来了。毛主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杨:谢谢!

上一页:李欧梵:人文精神应走出学院精英的圈子
下一页:柳斌杰:中国缺乏真正的文化大家
    
人物风采
[文化访谈] > 【中国艺术人物访谈】… > 对话戴斌:四川靠什么… > 王子虚 —— 一个非原…
[文化人物]
刘亚安笔下…
李赞集:无…
马一鹰:“…
[艺术家风采]
澄净内心的…
吴佳君:书…
歙砚风骨 其…

艺术机构
爱乐乐团
上海书画院…
金色塔画廊…
华韵琴行
吴门艺苑
江苏省女子…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