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非遗博物馆 > 中华
 
振兴 传承传统文化 无锡发展的思考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4-14 16:30:10  点击:2937

 

  据商务部统计,建国初期我国企业约有1万多家。1993年中国商务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商业主管部门评定的中华1600多家,仅相当于建国初期总数的10%。十几年过去了,幸存下来的这些大部分也是“虽生尤死”,当中有70%经营困难,勉强维持现状;15%长期亏损、濒临倒闭;形成规模效应的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另外5%则名存实亡,空留商号。同样,曾经遍布于无锡大街小巷之中的商铺有六十家之多,行业涉及百货、餐饮、医药、食品加工、照相、书店等众多领域,现如今仅存不到30家。如果无锡此消失,是何等悲哀,因为蕴含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将从此流走。本文通过对无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让传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的方法。

  一、无锡商业现状

  无锡历史上曾有60余家“”企业,行业涉及百货、餐饮、医药、食品加工、烟酒、照相、书店等众多领域,曾经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成绩,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同时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无锡向上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创始于1864年的手推馄饨,当时东北塘乡妙市头人过某在城中斜桥下(今新生路与崇宁路口)开设了福来手推馄饨店,人称“过福来”,1916年,“过福来”迁至大市桥闹市区(今三阳广场南侧)后, 到1934年前后,“过福来”这块老招牌已誉满城乡了,本地名人绅士都曾来店品尝,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亦是“过福来”的常客。

  近百年来,无锡经历了重大的曲折演变过程。首先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不少被“统掉了”,之后是在“文革”中,的生产经营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更是在西方理念和多种业态的冲击下,遭到严重的打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的无锡仅有半数不到30家生存了下来,如表2-1所示,无锡企业的现况不容乐观。

  序号 企业名称 创始时间 经营情况 备注

  1 世泰盛有限责任公司 1891年 不正常

  2 沈广茂洗染店 1908年 正常

  3 王兴记有限责任公司 1913年 正常

  4 中国饭店 1947年 已恢复

  5 三阳百盛广场有限公司 1929年 正常

  6 仁号茶食店 1893年 停业

  7 健康参药店 1911年 正常

  8 三凤桥肉庄有限责任公司 1927年 正常 2006年被认定中华

  9 功德林素菜馆 1930年 正常

  10 光明眼镜店 1923年 正常

  11 丰收糕团店 1955年 正常

  12 聚丰园大酒店 1867年 正常

  13 醉月楼菜馆 1933年 正常

  14 拱北楼面馆 1863年 正常

  15 无锡市茶叶店 1909年 正常

  16 泰山饭店 1947年 正常

  17 慎余肉庄有限责任公司 1927年 正常

  18 新新食品商店 1923年 正常

  19 伊斯兰面店 1919年 停业

  20 新乐泉有限责任公司 1893年 停业

  21 喜福楼饭店 1919年 停业

  22 京沪饭店 1917年 停业

  23 迎宾楼菜馆 1923年 停业

  24 大同文化用品商店 1920年 停业

  25 湖光照相馆 1939年 停业

  26 人和菜饭馆 1937年 注销

  27 无锡美发厅 1938年 注销

  28 紫罗兰美发厅 1938年 注销

  29 过福来手推馄饨店 1864年 注销

  表1-1无锡崇安区情况

  根据2008年年底销售数据表明,销售超亿元的仅有三凤桥肉、世泰盛、山禾集团等3家,超5000万元的仅有王兴记、陆稿荐、玉祁酒业等3家,有14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

  无锡经营状况大体可分成三类:9家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占总数的30%,11家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占总数的37%;还有10家左右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占总数的10%。

  二、无锡商业的状况分析

  (一)制约无锡商业发展的因素

  在开始没落,说明制约发展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例如:历史包袱沉重,经营体制落后,人才流失率高等,还存在的因素有:

  1、外部威胁。近百年来无锡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曲折演变,但以近一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经营理念和多种业态的冲击下遭至的打击为严重。来自发达的国际品牌小到食品、日化品,大到家电、汽车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其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理念,很快成为行业的领头兵,洋快餐的“全球化、国际化、标准化和本土化”的特点使其在中国青少年中风靡,洋快餐的兴起对大多数的餐饮企业来说冲击很大。

  2、核心竞争力受限制。“”本身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主要处在技术性不高的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更强调经验和技艺,并以绝活、绝艺、绝技的形式传承,因此特有的服务于传统事业领域的技艺和知识,应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正是这种形式的传承,使企业有一个通病,口口相传,没有标准的技艺要求,无法控制产品加工的技术成色,知识产权的保护困难,缺乏技术资源配置方式、技术网络支持、知识组合等,与现代企业难以相抗衡,这些都使企业在发展中受阻。

  3、市场空间的限制。发展面临着与传统完全不同的环境,新产品、新技术不断侵蚀着的传统领域,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改变。企业产生的社会环境与现代有着极大的区别,特别是集中在餐饮、食品加工、商业等服务社会生活的领域,受生活方式影响较大。的产品属于慢节奏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在快速化的社会环境下,其产品和服务特性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一体化和快捷性的要求,逐步退出了主流消费领域。

  4、缺乏品牌经营意识。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小,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初的生产、产品观念上,只知道生产产品而不知道品牌经营,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不重视品牌经营的观念在会产生很多问题而面临困境。正如西安饮服公司总经理王一萌则认为:“的包袱在于观念。”

  缺乏品牌发展意识。无锡“”的金字招牌,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而且能够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价值。然而无锡“”企业在品牌价值的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品牌扩展不够。对品牌资产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还仅仅停留在做产品的阶段,认为只要做到质优价廉万事无忧,普遍思想保守,分店开设少,不能方便消费者的购买,也不能充分利用分店展示品牌,给竞争对手和假冒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不仅抢走了可能的顾客,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而且损害了的品牌形象。

  缺乏品牌管理意识。无锡“”企业大多承袭旧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企业大部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形成基于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机制,对品牌资源未能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整合利用,以致品牌资源不断流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缺乏品牌创新意识。一头连接着无锡深厚的文化遗产,另一头更要通向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老”是一种资本,有时也会成为突破的束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中恪守古训、信守商业道德的同时,要对产品、文化进行不断创新,着力将产品之“优”化为市场之“势”,优势并举,形成规模优势,从而不断树立新商誉,努力重振雄风,不断擦亮“”。然而, 无锡在产品创新、文化创新上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消费者感觉不到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久而久之,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日益减弱,激不起兴趣,可能甚至遗忘。

  缺乏品牌维护意识。的品牌影响力毋庸置疑,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贴牌”“冒牌”“仿牌”经营,这不仅抢走了可能的顾客,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而且损害了的品牌形象; 一些企业对品牌资源保护的重视不够,被商标被抢注的事情时有发生。 商标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多年的辛苦经营得来的成果,仅仅因为产权意识淡薄而付之东流,也为品牌的进一步开拓市场制造了障碍。

  缺乏品牌传播意识。长期以来,一直借助口头传播建立声誉,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在当今信息社会已成为制约品牌传播速度和广度的桎梏;品牌在信息传播已多维化的,原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坐商”思想还依然严重。

  (二)无锡企业发展的机遇

  的发展有制约因素,同时也存在着机遇。经过分析,无锡的外在环境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政策措施开始实施。2006年,无锡开始实施《关于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工作意见》,把保护振兴“”和培育打造新品牌有效结合起来,所的发展与争创、中国工程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培育4个以上的“中华”企业,对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重点研究。同时,积极推进“”品牌振兴,建立和完善“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强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无锡市扶持发展意见》中对无锡的认定范围、认定条件、认定程度、认定方式、动态管理、奖励资金进一步明确,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激活振兴计划相约启动,在梳理有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的、但处于“休眠”中的“”品牌的基础上,激励企业运用市场手段,激活“”品牌,对其进行品牌经营。

  2、商业带动企业复苏。根据《无锡商贸业发展三年计划》无锡将建设“一条街”,利用本身具备的文化底蕴,营造老无锡的古朴氛围,建设一条具吴文化特色的一条街,形成无锡商旅文化新亮点。因此,藉着这样的商机,无锡不少停业的“”可能性得以恢复。

  “一条街”的建设, 首先为众多老无锡提供了一个消闲娱乐、怀旧念旧的好去处;其次,无锡是一个旅游城市,大量的旅游想在短时间里程度地了解无锡,“一条街”是他们的选择,且各具特色的产品又会是游客们回忆的选择,为无锡走向全国更多其他地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3、企业独特优势。是经过百年洗礼后还能生存下来,是有它的独特优势的。“”一般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历史性,其存在多则上百年,少则几十年,突出一个“老”字;二是优质性,其产品质量优良,突出一个“优”字;三是信誉性,其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突出一个“名”字。四是民族性和文化化,它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一个“华”字。

  品牌主要的价值是他的产品,对于品牌来说,产品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功效与质量,大部分消费者选择无锡的主要原因是觉得产品品质好,而众多无锡也的确是在产品用料、工艺上十分注重。另外无锡在品牌名称上无疑是有一定优势的,很多都有一个不仅琅琅上口,还意境优美的好名字。尽管名称只是一个文字、符号,但却能代表品牌综合面貌的部分,是品牌理念的缩影和体现,传播广的也是它。

  三、无锡商业发展思考

  1、要制定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对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安排,才能使保护工作落在实处。因此应将无锡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纳入无锡市发展的各项规划之中,在分区规划中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专业规划,对集中的崇安区进行重点分析,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2、要维系的环境与生存空间。在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它所处的环境。对于处在传统商业街区的,应注意保护其周边传统街道的尺度和历史风貌,必要时确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于处在当前重点改造商业地段和繁华大街上的,也应认真研究其对于环境的具体要求,通过城市设计手法,形成新建商业设施与和谐相处,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相互友好,彼此渗透融合,各自相得益彰的有利于保护与发展的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传统商业的地理优势和商业信誉优势,保留原有的位置和原有的建筑形式。特别要加强起源店的原址保护。对于传统建筑进行翻建、修缮、装修等工程时应在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努力保持原有特色,并接受专业指导。

  3、要建立的鼓励与支持体系。在全球“文化制胜”的大趋势下,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维系城市生存发展、挑战经济竞争的生命力所在,而则是城市文化的骄子,城市经济的潜龙。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发展的力度,协调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企业体制改革、网点建设、产权保护、融资信贷、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做好支持引导。建立发展基金,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对于已经停业、闲置,以及长期亏损、影响力消退的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这些企业的品牌、商号加以保护,使得以延续。

  4、要建立无锡企业品牌战略。针对无锡“”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现代品牌战略理论为指导,明确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制定出企业的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既能达成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也能使企业品牌核心价值得以实现,品牌核心价值是一个品牌的内在基因,品牌战略的制定及实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的诠释,它是品牌的灵魂所在。

  5、要认真面对客观因素,发展资源优势。 众多凭借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独到的经营之道,独具的饮食技艺,形成了一整套独具匠心的企业经营模式与理念。维护企业的“正宗”品牌,挖掘企业的经营方式、延续企业的独特技艺、坚守企业的传统风格,均极为重要。同时,的发展应该是在约束条件下,化发展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市场价值。对于市场空间已经萎缩的企业,其发展要摆脱传统的路径,在服务传统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新市场;对于处于市场空间继续扩大的企业来说,其发展首先要依赖传统路径,其次可以逐步开拓新的市场。

  6、要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发展需要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与运作模式,以解决理念创新、基础薄弱、人才缺乏和规模效益的问题。树立全球意识、产业意识、法治意识、标准意识、股权多元化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在维护原有核心技术、保留原有特色,突出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来源: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 2011年1月发布

上一页:无锡饼店发展遇难题
下一页:不少外地游客嫌无锡打烊太早
    
非遗博物馆
[非遗资讯] >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 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 > “非遗+旅游”助力文旅…
[中华] > 山东济南实施泉城品牌… > 维权 面临成长的烦恼 > 的“吃货经济”如何走…
[刺绣文化] > 锡绣妙手绣紫艺 > 丝绸“”如何焕发新生… > 刺绣给我的启示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