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城市文化
 
承载历史,积淀文化,安顿人心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5-23 10:37:14  点击:2284

徐家汇藏书楼

和平饭店八角穹顶

    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 ”每一栋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历史记忆的遗存,也是文明的见证。

    然而,现代城市一步步吞噬着历史城市的传统风貌,一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街巷、宅院、居住群落渐渐消失,到处林立的高楼广场,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淹没了原本充盈的生活气息。一个城市失去了个性失去了魅力,城市的个性并非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

    “中国的城市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历史和记忆。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严鸿华在5月15日举办的“2012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上海”上充满忧思地表达着。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发起,来自建筑行业的权威专家与来自文化界的有识之士聚集一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度对话,关于建筑,关于人文。

承载历史:建筑是有记忆的

    城市的魅力源于历史并超越历史,在严鸿华看来,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是一座城市脉络的重要体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则说,一栋建筑实际上是传统和民族记忆的丰碑,是一座纪念碑。中国历史之所以那么悠久,在我们脑海中抹之不去,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如此多的丰碑和纪念碑,它们牢牢地耸立在我们的脑海里。

    对于建筑与历史的关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吴建中的描述更是充满了感性色彩, “建筑是有记忆的,它给你的是一个延续的、完整的记忆。一栋楼为什么要建,维护它的人对它持什么态度,屋里屋外发生了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在建筑上得以保留。对于那些有历史意义的楼,我们要尊重它们,与它们对话,激活它们的记忆。”

    吴建中用上海世博会中两个案例馆的对比来为我们讲述建筑与历史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市实践区有一个 “大明宫”,讲的是古城修复的故事,不少观众在参观后了解了古城的历史和修复情况。而希腊馆有一个雅典卫城的修复案例,详细地告诉观众,在古城修复中古人和今人是如何对话的,这个案例非常细腻,也非常精彩。吴建中说,他参观雅典卫城修复案例时,始终怀着一种崇敬之情,一幕幕历史场景在眼前浮现,使人感到充实和震撼。两种展示一对照,看到差距了。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人们会发掘出很多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很多方面我们是不如古人的。所以,修复的过程是老建筑恢复记忆的过程,也是今人向古人学习的过程。今人要尊重古人,恭恭敬敬地向古人求教。 “参观雅典卫城修复案例,令我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敬畏之心,之后我又重读了希腊历史。”吴建中在演讲,也是在用心呼喊: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许多能激起你回忆的建筑,其中有兴奋,也有悲痛,它们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城市里值得回忆的东西已经很少了,我们还能无视它们的呻吟和呼唤吗?”

    唐玉恩是现代设计集团总建筑师,多年从事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可以说,上海的很多老建筑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对于的历史建筑,她满是感情。 “上海本身是一个历史非常丰厚、多种文化交融的城市。上海历史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既有现代建筑、里弄建筑,也有具江南传统特色的建筑,如豫园、龙华塔等,它们构成了上海城市极其丰富而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这是城市宝贵的财富。”

    唐玉恩曾参与和平饭店和东风饭店的改建工程,触摸这些建筑,无疑是在触摸一段历史。和平饭店的改建工程恢复了它曾经的历史面貌——八角穹顶如今已是和平饭店抬头美的风景。而东风饭店的前身是上海总会,通过近的这次改建,上海总会约80%的原貌被还原,包括曾有 “远东吧”之称的110英尺长吧台和曾在外滩建筑群中相当出彩的门厅雨棚。 “我们非常珍视一座城市的历史建筑。”对于所从事的事业,唐玉恩坚定而又从容: “的和平饭店看起来愈发亮丽,对历史建筑进行这样的保护、更新,提升它的舒适度,延续它的生命力,是我们建筑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在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看来,城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创新是共生的特征。失去了创新能力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无力延续历史传承的城市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当然,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也不能 “一刀切”,吴建中的看法很中肯,保护是原则,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保护,我们的原则是保护这些东西是为了 “供着”还是能为现代生活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建筑为现代生活服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值得我们深思。

积淀文化:把文明和教化融入建筑

    我小时候出生在无锡,在我记忆里面,无锡、常州都不一样,即使是江南,太湖旁边的杭州、嘉兴、湖州都不一样,更不用说南方和北方、中部和西部的不一样了。而现在,即便是到乌鲁木齐、到拉萨,城市面貌都不会给我们很多 “惊喜”,因为在乌鲁木齐和拉萨能看到很多大城市建筑的翻版。钱文忠通过自己的成长感受来表达对 “千城一面”情况的忧心,他认为: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付出了的代价,比如环境的代价、资源的代价,但恐怕没有人意识到,我们付出的惨痛的代价,而且是没有办法用经济所得弥补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指出, “千城一面”是建筑创作领域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同质化、西方化的突出表现。 “一个人、一栋建筑怎样才算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文化差异。但在如今的建筑创作中,有着以他人尤其是西方文明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一种集体意识倾向。”他强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的多样性关系到人类文明趋同这一根本问题。”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则认为, “千城一面”的问题事实上是如何从正确角度认识、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人与城市、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问题。当下,体现中国文化精髓,体现时代特色的作品不是很多,尤其是反映地域特点的作品更是不够,城市应有的魅力无法从建筑上充分表达。他与钱文忠有着同样的忧虑: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精神归属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显特性。我们应该像保护生物多样化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缺乏鲜明个性的文化很快会被全球化的文化浪潮所淹没。”

    “历史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来源。文化需要沉淀,创新城市文化必然要以沉淀为支撑,沉淀越厚重创新才更强大。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推陈出新,而不是破旧立新。”伍江对于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丢失了地方特色不无遗憾,“我们无法承受文化中断所带来的痛苦,人类对生活稳定性的祈求远远大于对变化性的祈求。因此,保持文化的延续使之不受伤害是人类正义的象征。”在伍江看来,建筑和各类公共艺术的品位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我们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比,建筑与公共艺术品的创造水平严重落后。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城市物质方面已经够发达了,建筑技术方面也已经离世界水平相差不远,甚至很多方面已经代表了世界水平, “但我们的建筑文化塑造太落后了!”

    在钱文忠的理想中,一座城市要有文化梦想,要有文化担当。每栋建筑都是活的,每栋建筑都应该是一本教科书,能对整个民族的文明和教养有提升和教化的作用。 “我特别希望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既亲切又让人敬畏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会让你成为一个文明人,或者说强迫你成为一个文明人。”建筑是怎么做到的呢?钱文忠解释说,上世纪80年代他到欧洲留学,当时联邦德国的街道之整洁是全世界闻名的。但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 16、 17、 18世纪的欧洲也非常脏乱差,街上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于是,欧洲的博物馆、音乐厅这样的建筑,成为引导甚至强迫、约束城市居民走向文明和教养的一种文化载体。 “建筑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建筑是教育的规则,好像在一个好的建筑里面,每个人都会强行憋住一口痰,而不会 ‘一吐为快’。”

    钱文忠甚至还发出了这样的请求: “我以一种非常尊重、非常感恩的心态请求各位建筑师,希望能把文明和教化作为建筑设计的理念和关键词融入到诸位注定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留下的丰碑当中。”这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大课题,严鸿华说,文化的精髓如何传承和发展,如何走向世界,建筑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提高,这都需要迫切思考和行动。

安顿人心:建筑是人类的朋友

    “建筑是人类的朋友。”吴建中的观点与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名言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一些人眼中,建筑的确是机器,是工具,是人类的 “身外之物”,是 “棋盘上被任意摆布的棋子”。如今,在GDP本位的发展模式驱动下,成片成片的旧房爆破拆除,成批成批的新楼拔地而起,城市化如同脱缰之马难以控制。城市在瞬间膨胀,而人们却无法安顿下来,每天成群成群的劳动大军疲惫地奔走于城乡之间。

    上海世博会上,丹麦馆的展示也给吴建中许多启示。很多人只注意到丹麦馆里的小美人鱼,却忽略了自行车。丹麦馆通过自行车这个道具要传达的核心内容是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可以说,这个馆与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的通用汽车馆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当年的通用汽车馆向人们展示了一幅 “汽车轮子上的美好生活”,一辆小汽车加一座乡村别墅的 “美国梦”影响了全球差不多一个世纪。吴建中指出: “我们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都是按 ‘车本位’的模式来设计的。而丹麦馆的自行车告诉我们,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是时候静下心来重新反思城市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了。”

    吴建中对建筑的人文解读用到了两个词——“生命”和“灵性”。正因为生命与灵性的存在,建筑才能成为人类的朋友,才有安顿人心的力量。

    上海图书馆有一个徐家汇藏书楼,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地铁一号线时,本来准备拆除,后来在巴金等一大批文化人的呼吁下保留了下来。这栋楼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楼上是欧式的,典型的罗马大书房结构,楼下是中式的,仿照天一阁,按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样式,分成六个通间。,这个横跨在人行道上的大书房成了徐家汇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这里面的书不仅片纸未丢,而且保存得很好。是怎么做到的?吴建中答: “因为这个建筑,建筑里的书,建筑里的人,以及这个建筑与整个地区、整个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建筑是有生命的,这还体现在,人们虽然可以完全按照徐家汇藏书楼在别处建一个新的、一模一样的建筑, “但仿照以后还能找回这些气味,讲好这些故事吗?”

    而建筑的灵性也藏在建筑的每个角落。每栋平凡的老建筑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不平凡故事,正是这些微末的不平凡,能够激起人们的敬畏心和上进心。建筑的闪光点好比读家信或者情书时的感觉,情感与气息包含在信纸的皱褶里,手指的触感、嗅到笔墨的味道,可能还有汗渍与眼泪的痕迹…… “在这个机械复制或数字复制的时代,我们缺少的是这样的 ‘灵性’,”吴建中说, “所以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更需要挖掘公共空间作为场所的价值,这一切在虚拟化的公共空间里是找不到的”。

    十几年前,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秘书长到上海时对吴建中说,上海是一座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反差鲜明的城市。 “我不知道现在再来上海他会怎么说,因为旧建筑、旧里弄越来越少了,而机器般的新式建筑越来越多。但有一点可以骄傲地说,上海较早地意识到城市病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并已经开始向生态型、宜居型城市转型。”吴建中特别提到了前几天在电视上播出的大型纪录片 《黄浦江》,他认为,这部片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上海原来是水之城,后来水路让位于马路,成了车之城,马路回不到水路了,我们总觉得这个城市缺少了什么。这几年上海下决心整治两条河流,黄浦江两边几十公里长的滨江大道还给了市民,这是功德无量的城市功能大调整,它调整的是城市对水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对人的态度。“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上海能成为一座城水相依的人之城。”

    所谓人之城,愿景已经清晰——既有宜居环境,又是文化高地。今后建筑将不再是污染的源头,不仅要做到少消耗能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太阳能发电向周边供给能源;不仅要做到垃圾减量,而且还要有垃圾回收的功能。假如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每一个人、每一栋建筑都是它的细胞,有无数鲜活的细胞,才有生生不息的城市。吴建中相信: “20年以后, 50年以后,这个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无论是新还是旧,都是生态的、艺术的、有情感的,这些活生生的展品将告诉人们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将激励人们把这份责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来源:解放日报

上一页:吴文化是灵动智慧的文化
下一页:新京报:商埠沸腾遗落为运河边的回声
    
产业研究
[城市文化] > 一座城的文化魅力 > 辽阳设立历史文化名城… > 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
[创意营销] > 家居业的创意营销脑洞… > 玩转奥运营销:洪荒之… > 2015营销新关键词——…
[品牌故事] > 以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 > 锡企参与专项 打造无… >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文化…
[专家视角] > 论国际视野下的创意文… >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 > 陈少峰:文化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
[版权] > 我国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 > 江苏扶持版权作品产业…
[商标] > “滴滴绣”商标之争 苏… > 无锡知名商标达到1364… > 无锡市工商局发布商标…

 

 政府网站 | 无锡市委宣传部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苏省委统战部 | 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 无锡市共青团 | 梁溪区政府 |

 艺术网站 | 东方艺术网 | 雅昌艺术网 | 中国题字网 | 

 
Copyright © 2012 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北仓门37号 TEL: +86-510-8232 9999
Website:www.bcm-art.com     苏ICP备12006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