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官网}
北仓门文化艺术网
首页 > 产业研究 > 专家视角
 
李宜航:关于广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4/28 14:53:07  点击:9868

作者:李宜航

  世之盛也,“典章存于官守,情志和于声诗”。

  近几年,一大批偏居城市一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激活、被点燃、被重塑、被赋能,焕发出别样的风华,甚至盘活了一些曾经黯然的城市。它,以“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的独特气质,“基础在文,关键在创,出路在产业”的鲜明逻辑,“留存工业记忆是根,拓展文化空间作脉,释放城市活力为魂”的清晰导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

  文化是的软实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没有文化作为和影响力的,无论其经济多么强劲,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普遍尊重的大国。事实上,一个没有文化作为和影响力的,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强劲的经济实力。当今世界,作为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潜力和前景的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成为国际文化竞争和资本竞争的主战场。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增长新动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具有高增速、高贡献度、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被视作“质量型发展的新趋势,内涵式扩张的新业态,文化经济融合的新动能,城市品质提升的新引擎”,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营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文创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向全世界宣示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决心,要求广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他还专门谈到,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世界变革大视野、民族复兴大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大战略中谋划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添薪续力。

  同时,互联网大潮拍岸,人工智能高岸深谷,也对包括文创在内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提供了新机遇。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促进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同时带来产业的巨大变革。我们看到,它们不仅“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而且“构成了发展新疆域”。对内,它们是信息革命时代加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机遇,源于技术、经济、文化、创意等多个维度的转型正在发生;对外,它们是各国竞争的全新核心竞争力,把握住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主导权,就把握住了面向世界发展的关键基点、重塑国际格局的重要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使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聚集、重要载体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存在的意义特别重大,发展的需求格外迫切。可以说,谁拥抱互联网、人工智能,谁就能把握对时代之脉、把握住变革之力,立于不败之地;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爱之利之,益之安之”,谁就掌握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我参与过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运营、改造、升级,也实地考察过国内近百家知名的文创园区,有一些很具体的实践和较粗浅的思考,梳理如下——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否认文化的商品属性,无视文化产业的价值与发展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的文化需求与创造力被释放出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经济领域的新锐朝阳产业。进入21世纪后,全球文化产业高歌猛进,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更彻底地解放出来,文化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文化生产力事实上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创意,作为当今强劲的经济驱动力之一,其本质是文化在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领域的创造力体现,以及在生产流通领域中创造价值的能力。比尔·盖茨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统计过,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发达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高达14%,英国为12%。日本喊出了“创意关系到兴亡”的口号,韩国提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思路,新加坡则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举国战略”。

  的确,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脱颖而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与科技并列、交叉、互融的生产力。它,以文化作土壤,创意为种子,产业是果实;它,源于文化产业又高于文化产业,既是创意产业的源泉又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的青睐,吸引了不少创业创新人才,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确立、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强劲需求拉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以广东为例,2012—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706.5亿元、3011亿元、3552.3亿元、3648.8亿元、4256.6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4.74%、4.84%、5.24%、5.01%、5.26%。其中,广东的动漫企业有1000多家,总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3;网络音乐企业巨头林立,产值约占全国的2/3;游戏产业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占全国的70%……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已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约占全国的1/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这座“神奇”的城市,明确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并列为“两大支撑”,文化创意企业已近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5家,上市企业40余家,2017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243.9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了10%!

  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园”又是指什么呢?业界普遍认可的是德瑞克·韦恩的论述:它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创企业的“大本营”、“集中区”、“主阵地”。因为,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往往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在相关区域内集聚发展,集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首要选择。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多少,往往就代表着一个地方文创企业的多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质量和效益,往往也代表着一个地方文创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截止2017年,我国已拥有文化创意产业园约3000家。广东有2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入园企业2万多家,园区数量和入驻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总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有3家,过十亿元的有9家。如广州北京路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45家,上市公司29家,营收超5亿元以上企业3家、超亿元以上企业12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广州1/4。其中,有5家全国重点动漫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8。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鲜有“无中生有、拔地而起”者,绝大多数是在“三旧”(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基础上设立。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广东的工业遗存十分丰厚,在此基础上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先天优势。这些园区往往集创新、孵化、投资管理、金融支撑、风物展示、生产性服务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形成地理空间上的文化产业聚集,释放出强大的聚变能量。业界通常将其概括为三句话:看似工业遗存的凭吊之地,实则创意产业的新生之所,更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二,广东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往往就是互联网产业聚集区,代表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前进方向。因为互联网从业者喜欢这种“产业积聚、空间疏朗”、“有工业的印记,又有农业的影子”、“藉怀旧之调,发创新之思”、“可以自由呼吸自然风”的地方,宁愿从高楼大厦搬出,在此聚集、守望、互促、共赢。

  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容器、熔炉,负有储存、流传、创造、提升文化之重大使命,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天然载体,“骨子里是文化,血脉中有创意,流淌的为产业”。它不仅是以文化为主题的生产集聚空间、文化休闲与消费活动空间,更是文化创意与产业创新的集聚高地;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更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既是经济转型之需,也是文化强国之要,既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既是为当前计,也是为可持续发展谋。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三者有显著区别,但内涵上也有相当的交织和重叠,在理论和实践中经常被混用。

  二、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特色

  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星罗棋布,各有特点,侧重不同。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起步晚于京沪,但发展迅猛,创意迭出,佳作纷呈。它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墙到无墙,从有界到无界,从城市包袱到城市宝贝,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化运作,从“速度型、规模化”跃进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的进程,日益发挥出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逐步生发了新动力、新增长点的内化优势,呈现着如下特色:

  (一)园区类型丰富

  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一般按功能、特点、定位来划分,目前至少涵盖了八种类型:一是企业自动聚集、自行孵化而成的“池塘型”,如佛山创意产业园。二是根植于某一区域的特定文化资源的“榕树型”,如肇庆端砚文化村、揭阳阳美玉器生产基地。三是行业龙头带动的“蜂聚型”。通常是一个园区以一两家大型文化企业作为依托,吸引其他中小企业慕名而来快速跟进,形成交叉产业链以及由初始文化产业延伸的行业网。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就是依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而斐声国内,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多达145家。四是在老城区、旧工厂复兴过程中,利用“三旧”改造而成的“腾笼换鸟型”,如广州的“1850”、“紫泥堂”、“东方红创意园”和“红专厂”,深圳的“南海意库”等。五是政府首创主导并实行统一管理的“搭台唱戏型”,如广州荔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山小榄文化产业基地。六是以街道为主干而延展成的“一字型”。如广州民间金融街,在保留街道印记、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主题注入、生态再造”,整饰改造了50多栋楼宇、120户商铺和仓库,引进了285家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了近1000亿元的融资。七是规划明确、功能清晰的“定制型”,如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就吸引了腾讯、阿里、小米、YY、唯品会等互联网巨头入驻。八是人文气息浓郁、创意氛围稍弱的“商旅文型”。如佛山的“岭南天地”,就是建筑文化丰富,商业人气十足,创意产业“有,但不突出”。此外,也有按园区性质划分的五种类型: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地方特色型。

  (二)产业链条完整

  广东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中,很早就意识到提高附加值的关键在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将创意、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在园区内形成配套集群的产业群落。例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已打造出一个颇具特色的音乐产业链。这里既有大型音乐展演中心——滚石唱片的“中央车站”,又有网络音乐制作基地——酷狗音乐总部,还曾有培养新生代歌手的殿堂——YY“1931”剧场,以及声音互动APP——“荔枝”,音乐票务代理——“票巴网”,等等。目前,酷狗已是中国数字音乐领域的领跑者,拥有4.5亿用户,其移动端活跃量和PC端用户量均稳坐国内头把交椅;“荔枝”,在国内音频APP排名前三,已有2亿注册用户,3800万活跃用户;滚石的“中央车站”,声名远播,正准备“复制”驶向全国。又如广州TIT创意产业园,它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现因微信总部的入驻迅速升级为“互联网地标”。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0亿大关,正日益连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与它一墙之隔的,就是一家借力于它的互联网科技媒体公司——爱范儿,以聚焦新创和消费主题而享誉业界,目前已在新三板正式挂牌。

  (三)服务平台初现

  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非常注重扮演“产业服务商”的角色,采用“运营大后台”的方式,针对入园企业的公共需求,通过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提供可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渠道,提供统一的辅助解决方案,并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如深圳的蛇口网谷,就为入园企业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注册服务、品牌推广服务,甚至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代购服务,政府也为入园企业提供房租补贴。佛山创意产业园针对中小微企业,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融资变现平台、公共商务会展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八大平台,打造了一个有能量的灵性空间和创意文化场。羊城同创汇则直接定位为全国“移动互联网生态树·创业综合体”、“城市更新样本”,引入了广州腾讯众创空间和国内的互联网孵化器3W孵化器,为创业者打造了一个社群、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公集群新模式。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深圳不仅每年财政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达到5亿元左右,而且还有一个、国际化、综合性的“没有围墙的文创产业服务园”——“文博会”,是目前国内的“文化产品与项目的展示与交易平台”,每年都邀请一大批中外客商“共赴文化盛宴,分享创意未来”。

  (四)集聚效应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按照“关联性强、集中度大、集约度高”的思路,把一些企业聚拢在一起,优势互补,横向协作,跨界融合,很快就形成了规模效益,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集聚效应。以羊城创意产业园为例,它就有典型的互联网产业集群,除了酷狗、荔枝、网易CC直播等行业翘楚,还包括金山西山居、小鱼在家、两棵树跨境电商、天闻角川动漫、爆米花动画、橙家、海狸信息、优飞智能等一批互联网新秀。2016年,该园的产值就超过了100亿元,2017年的产值达到了120亿元,税收超过6亿元。此外,该园还聚集了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市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景森设计公司等几十家空间设计企业,并由这些企业发起成立了“羊城设计联盟”。广东有多少楼宇源自这里的设计,这里的设计又给广东人带来了多少实体享受和视觉盛宴,恐怕谁也无法计量。又如南沙区的“星海艺术产业园”,不仅有美轮美奂的“两馆一屋”——疍民文化展示馆、香云纱文化馆、星海书屋,更有星吧文化、文礼体育、北京电影学院广东培训中心等一批公司在此蓬勃发展。

  三、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不足

  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虽然光鲜亮丽,但在发展的导向、规模、管理、效益、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园区发展,甚至削弱广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用地性质有隐患

  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是“三旧”的“适应性再利用”,用地性质为“工业仓储用地”。如果要变更为商业用地或住宅用地,不仅程序繁复,而且要补交天价“地差”,很多园区只好放弃。对“工业仓储用地”,一些地方政府曾经规定了“四不准”:不得改变原土地用地性质、不得改动原工业建筑主体